手机站 | 网站导航 | 反馈投诉
刘裕北伐为什么没成功-刘裕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-扬子油烟机没有挡烟管的呢
2024-10-13 15:19:54      点击:
刘裕北伐为什么没成功?刘裕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

  刘裕北伐能消灭北魏吗,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
  南宋词豪辛弃疾有一首压轴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其中有一句: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”说的是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时的盛况。

  不过,刘裕实际上只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,并没有完全北伐成功。

  公元417年,刘裕从东晋国都建康(今江苏南京)出师北伐,目标是割据关中一带的后秦。同时,刘裕留下心腹刘穆之坐镇建康,处理军国大事。很快,刘裕就灭掉了后秦,收复了西汉旧都长安。但是噩耗随即传来:刘穆之突然病逝。

  当时,刘裕在朝中的地位不是特别稳固,很多人不服刘裕,多赖刘穆之从中斡旋,刘裕才可以放心地去北伐。但刘穆之一死,朝中无人,刘裕必须回师,北伐大业就此中断,刚占领不久的关中,也被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夺走了。

 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:如果刘穆之不死,刘裕没有后顾之忧,专心北伐,他真的能统一天下吗?

  首先,咱来看看刘裕消灭后秦之后,天下还有几块势力。

  实力最强的,自然就是刘裕控制的东晋,还有西北的凉州,也就是现在的甘肃附近,张掖以西是西凉,也就是唐朝皇帝乱认祖宗的那个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地盘;西凉以东,是匈奴枭雄沮渠蒙逊控制的北凉;北凉以东,现在的内蒙古西南部、宁夏、陕西北部,就是著名的赫连勃勃的大夏国。

  不过,这三个小国加在一起都无法与刘裕的东晋相比。

  东晋当时的疆域,北边的东线抵达黄河,西线已控制关中,包括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重庆、广西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,人口稠密,经济发达,兵源和战争资源都没有问题。

  西凉只有酒泉、敦煌少数几个郡,人口稀少,北凉也一样,也就武威、张掖等少数几个郡,而大夏国干脆就是一个游击队,骑着马,打到哪儿算哪儿。

  刘裕如果坐镇长安,刘穆之在江南筹集的兵源、粮草、战争物资,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,刘裕就是和西凉、北凉、大夏国打消耗战,不用动刀兵,这三个小国都撑不了多久,早晚是刘裕的囊中之物。

  刘裕基本上能控制河西地区,但是,他统一天下的梦想,可能也就此终止了。因为接下来,刘裕要面对东晋最强悍,也是最难对付的敌人——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。

  西晋后期,鲜卑拓跋氏在内蒙古中南部建立了代国,公元376年,前秦天王苻坚出兵灭了代国,但十几年后,前秦在淝水之战惨败,迅速崩溃,而代王拓跋什翼健的孙子拓跋珪,重建代国,改国号为魏,史称北魏。

  北魏的立国之战,发生于公元395年,就是著名的参合陂之战。是役,北魏全歼当时最强对手后燕的主力,后燕从此衰弱,最终为北魏所灭。就在刘裕北伐后秦的时候,北魏已占领山西、河北、京津、豫北地区,以及“本部”内蒙古中部。

  论面积,北魏自然不如东晋,但如果比起战争资源,北魏一点也不逊于东晋。就人口而论,河北、山西都是人口稠密地区,尤其是河北,比如冀州、赵郡、魏郡、常山郡、中山郡,当时都是经济发达地区。

  如果比木材、竹子、盐铁,可能东晋资源要多于北魏,但是,东晋缺少一种冷兵器时代极为重要的战争资源——马匹。而北魏则可以说什么都缺,就是不缺马匹。

  北魏控制着内蒙古中部,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,马匹多到数不清。刘裕虽然也有一部分骑兵,但和北魏几乎取之不竭的骑兵资源相比,可以说不值一提。

  另外,北魏正值建国以来的上升期,皇帝是拓跋嗣,非常聪明,会用人,将相士兵乐为之用,而且文有北魏版的诸葛亮——崔浩,武有长孙嵩、穆崇、奚斤、叔孙建、于栗磾,这些人的实力,不在东晋那帮强将檀道济、王镇恶、沈田子、沈林子等人之下。

  而且,面对气势汹汹的刘裕,北魏上下其实并没有把他当回事。刘裕刚伐后秦时,齐郡太守王懿降魏,上书给拓跋嗣说:“刘裕现在洛阳,只要魏军出兵截断刘裕回江东的归路,刘裕可一举擒之。”但拓跋嗣暂时还没有与刘裕开战的打算,但也肯定了王懿的想法。

  这说明,魏军是有实力切断刘裕归路的,一旦真这么做了,不说晋军一定会败,至少在军心上会受到很大影响。毕竟,晋军都是江东子弟,军心一旦散了,仗就不好打了。

  还有一件事,北魏本来不打算放刘裕过黄河,但被刘裕敲打了一下,学乖了,同意刘裕借道伐秦。但是,拓跋嗣也给大将长孙嵩下令:挑选精兵强将,做好与晋军决战的准备。如果刘裕真的要伐秦,长孙嵩就率军南下进攻徐州,切断刘裕的归路。

  拓跋嗣之所以按兵不动,是错误地学了魏文帝曹丕的“坐山观虎斗”。三国时,刘备伐吴,曹魏不趁机攻吴,而是让二虎相争,然后魏收渔翁之利。拓跋嗣也是这么考虑的,让晋、秦大战,等到两败俱伤时,北魏再出来收拾残局。拓跋嗣相信,只要晋、秦两败俱伤,他就能随时割下刘裕的头。

  拓跋嗣这么想,绝不是异想天开,他是有足够的实力的。

  刘裕灭掉西凉、北凉和大夏国后,从理论上,他可以从西线(黄河南北走向)与南线(黄河东西走向)同时进攻北魏。但是,北魏的兵力,是可以做到两线作战的。如果刘裕下决心要灭魏,势必要和魏打持久战,同时必然会消耗东晋大量的国力。东晋的国力能支撑多久,以及东晋人对战争的忍耐力有多久,这都是未知数。

  其实,刘裕在江东的统治并不牢固,即使有与上层士族关系不错的刘穆之坐镇,还是有很多人不服刘裕。这些人对灭魏统一天下没什么兴趣,但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灭魏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,否则,必然在东晋内部给刘裕添乱,这是刘裕无法承受的。

  所以,综合来看,刘裕要消灭北魏,北伐成功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
刘裕北伐为什么没成功?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,征讨

  刘裕进行过两次北伐,其中胜负都有,但结果是黄河以南尽入南朝版图,“七分天下,而有其四”。那么肯定有人有疑问,刘裕北伐为什么会成功呢,是因为刘裕战斗力太强吗?

  民众支持

  刘裕发动的几次北伐,受到北方民众的拥戴。早在东晋义熙元年(公元405年)刘裕首次北伐南燕时,“河北居民荷戈负粮至者,日以千数。这次北伐后秦,晋、秦两军在潼关相持,“镇恶悬军远入,转输不充,与贼相持久,将士乏食,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,百姓竞送义粟,军食复振。

  刘裕入长安,“长安安堵如故”,及至“三秦父老闻刘裕将还,诣门流涕诉曰:‘残民不理王化,于今百年,始睹衣冠,人人相祝。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,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,舍之欲何之乎!’裕为之愍然‘。

  上述记载,反映出北方汉族民众对刘裕北伐的支持,这是东晋获胜的主要原因。北方各族人民饱经战乱之苦,渴望国家统一,家居安稳,尤其是广大的汉族民众,由于有很深的奉晋朝为正朔和认同本民族政权的心理,所以他们希望晋王朝重统江山。

  另一方面,尽管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汉化程度较高,也采取一些汉族传统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政策,但在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初期,由于入居内地的各少数民族还远未达到与汉族完全融合的程度,所以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仍怀有戒心④。一旦东晋兴兵北伐,北方汉族民众总要起来响应,这就是为什么东晋的北伐能够取得一些成功的原因。

  北方汉族民众所持的上述民族认同心理,是时代的产物,我们对其不能过分苛责。而刘裕及其部将懂得怎样迎合北方汉族民众的这种心理。北伐之初,刘裕传书北魏,解释借道伐秦的意图,打的旗号就是:“洛是晋之旧京,而羌姚据之。晋欲修复山陵之计久矣”。

  檀道济、王镇恶等在攻占洛阳、长安时,“以国恩抚慰,号令严肃”,安定了人心,“戎夷感悦”,“百姓安堵。所以说,北方民众尤其是汉族士人对东晋的支持,是刘裕两伐中原之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。

  顺应发展趋势

  南燕王朝,本为后燕分裂出来的一个小的割据势力,其统治的地区仅为今山东济南以东,枣庄以北至渤海之滨,在东晋十六国后期为一区区小国。它既无开明的政治措施,又不发展社会经济,只有封闭式的割据统治与压榨。北中国的百姓早已对这种割据分裂,兵连祸结的混乱局面,恨之欲绝。

  特别是原来从北方随东晋东迁的吏民,更怀有热切统一北方、回归故里的愿望。故而,刘裕兴师北伐,适应了当时人民的要求,使晋师所到之处,呈现出一片“华夷大悦”的局面。这便成为东晋制胜政治上独有的优势。

  雄厚的战争实力

  晋王朝,自定都江南以来,虽内乱不已,多次发生过大小规模不等的战争,但基本上维持着一统江山,远远不像北方多国纷争,兵祸蜂起,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的凋敝残破局面。

  刘裕当政后,采取了减轻赋税、发展生产的措施,加上江南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,使东晋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,训练和征调了强大的车、步、水、骑等大量军队。这支军队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明显地优于南燕军,为战胜南燕提供了坚实的物

官方首页 | 联系我们 | 留言反馈 | 订阅RSS | 幸运抽奖